一代雄主还是作死的昏君——骑兵祖师赵武灵王(6)
我知道写这篇文章大概会掉粉,但是表达自己的史观是一个历史作家的职责,这远比掉粉重要的多。
我还知道,这篇文章不仅会掉粉,甚至可能会招来一些人的忌恨。比如从事汉服活动的一些网红、大V,以及一些卖汉服的淘客微商。小时候老人家就教育我们,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可惜我这人太迂腐,有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恐怕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将粉们,到时恐怕还要劳烦你们来护驾,哈哈!
我只希望,大家不要只看个标题,或只看个开头,就开始骂娘,至少也要把我文章看的七七八八,然后再来发表你们的高论,我保证骂不还口,因为我的所有观点,都已经写在这篇文章里神奇开局,火热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轻松获胜了,文章很长,也许会浪费很多人的宝贵时间,所以如果你并不打算认真看,那就请现在就按个返回键退出吧!
所以,为节省大家的时间,在正文之前,我先提出文中要解释的几个问题,你们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吧。
第一: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是全民胡服,并且是由上层贵族带头开始,渐渐向下推行。而不是只在军队里推行。
第二:赵武灵王为什么一定要胡服神奇开局,火热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轻松获胜?他只是单纯的想加强赵军战斗力吗神奇开局,火热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轻松获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否则他只需要在军队中推行胡服就好了,改革的阻力也不会有那么大。
第三:文章的标题是写赵武灵王强于商鞅之处,而不是说赵武灵王比商鞅强,大家要看清楚标题再开骂。
第四:到底什么是汉服?什么是胡服?为什么秦汉以后很少人穿正统深衣了。
第五: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复兴汉服似乎并不怎么上心?而日韩那些流行时尚之国却对对自己的民族服装如此重视?
第六:文中有多处珍贵图片,大家可自取。
第七:文中对话,都是史籍中文字稍加修饰,改成我们比较容易懂的文言文。
好了,正文开始。
公元前307年,我们这位拒绝眼前苟且、热爱诗与远方的赵武灵王终于回家了,他这几年的塞北游历生活,总算暂告了一个段落,因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了解赵国,了解胡人。
因此,在他回来后的第一天,就在赵国的陪都信都的信宫(今河北邢台)举行了盛大的朝会,并召见拥有白狄肥族血统的重臣肥义,两人密谈了足足五天五夜,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
这个答案很快揭晓了,第六天,信宫内朝臣毕集,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这位成天在外疯跑不着家的问题大王,不知道他这次突然回朝又如此大张旗鼓,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赵武灵王开始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也是他数年深入胡人部落,辛苦调研出来的伟大成果:
“我先王因世之变,得主此千里之地!然今中山在我腹心,外有三胡、强秦虎视眈眈,赵若无强兵,社稷危亡,只在旦夕矣!”
群臣们点头,嗯,嗯,这咱早都知道,你说点儿重点行不行!
“所以……”赵武灵王看了看大家,一字一句的说道:“寡人决定,举国胡服,骑射强兵!”
晴天霹雳!哪尼?要我们这些堂堂华夏子孙,去穿那些野蛮胡人的衣服,您老没发烧吧!
就在大家伙集体石化的时候,一个叫楼缓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说了一个字,也是极重要的一个字:“善。”(楼缓出身于三胡中的楼烦,也拥有胡人血统,自然支持)
可其它大臣们一回过神来,却开始异口同声地唱反调:
“不可不可,千万不可!!自古以来,只有用夏变夷,哪有夏变于夷的!此乃亡国亡种之策,切切不可行之。”
总之一句话,不穿不穿,说啥也不穿,,死也不穿!
赵武灵王求助的望向肥义,希望他出面支持自己。
可是肥义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跟自己眨了眨眼睛,又用手按了按,似乎要他稍安勿躁。
武灵王很想冲下去揍他一顿。
现在没办法了,反弹这么大,这事情也只有暂且搁一搁了,赵武灵王回到邯郸,唉声叹气,每天闲极无聊,又烦又闷,干啥都没劲!
——这些老学究们的思想还真是古板哪!寡人可觉得胡服挺好的,这样就可以骑马打仗了!我讨厌坐车,一点儿不飒!
这时候,肥义来了,他是来给武灵王出主意的,这些天来,他也思考了很多。
赵武灵王跟他抱怨:
“先祖赵简子、赵襄子创此基业,乃欲我赵氏计胡、翟之利也。今胡服骑射以强兵,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正是上善之策。可惜自古天才多寂寞,所谓‘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老肥哥啊老肥哥,你说寡人奈若何?”
老肥挺着满腹经纶的肥肚子,表示:
“臣听说过一句话:走自己的路,穿别人的鞋,让别人郁闷去吧!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追求娱乐,而欲宣德而立功也!愚者目光短浅,智者高瞻远瞩,圣人都如此,而王何疑焉?”
老肥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就连上古圣王尧舜禹汤们都不在乎衣服形制,不怕世人的嘲笑,而与蛮夷共舞,我们这些俗人又何必纠结于这些繁礼多仪、夷夏之防呢?这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赵武灵王只觉得天空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灯直直的打在自己身上,明媚而温暖,霎那间,已经泪流满面。
他擦了擦脸上滑落的眼泪,目光如炯: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笑我,我也要胡服,我也要建功!!
好一句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这一刻,我突然觉得随波逐流的我们,在敢为天下先的赵武灵王的面前,瞬间变得非常渺小,小到如一粒尘埃,飘飘散散,无地自容。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觉得有些奇怪,赵武灵王为何定要“胡服”,大臣们又为何如此抵触?不就是换种衣服穿吗?怎么就牵涉到国家与民族危亡了,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真的有那么夸张。
首先我们说,赵武灵王为何一定要胡服?
第一:为了军事需要。
在赵武灵王之前,天下之战争,实乃战车加步兵的作战。战车的好处,在于冲击力强,在广阔的平原地带,它是无敌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机动力差,追击的时候慢的像头牛,退却的时候像只龟,特别是到了山地丘陵地带,笨重的战车基本上就等于废了。就如先轸明明大败楚军,却无法展开有效的追击,而让成得臣的主力得以从容撤退;又如之后的楚将囊瓦,不过一战输给了伍子胥,逃跑的时候却连吴国的步兵都摆脱不了,最后主力尽丧,社稷覆亡;而步兵的缺点在于,机动性与防护性无法兼具,所以后来到战国末期荀子说魏国的武卒不可遇秦军的锐士,那就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发展的骑兵与轻步兵已大大胜过了魏国的重装步兵。
然而赵武灵王此时的战国七雄,拥有骑兵最多的,也不过千骑,且大多数是北方戎狄的雇佣兵。华夏人是不会骑战的,因为宽袍大袖、右衽布鞋的汉服,根本无法上马打仗,更别说弓弩骑射了。
所以通常来讲,中原的军队,大多以步兵为主,辅以战车,再配以极少量的骑兵,而这作战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楼烦、东胡强大的射控骑兵军团高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事实上春秋时卫国、邢国都曾被赤狄族所灭,卫国国君更是直接被杀,剁成肉酱进了狄人的肚子,卫国国民也被屠杀殆尽,最后只剩不到5000人。齐桓公九合诸侯,举全体华夏之力,才帮他们复国。其他大国如燕国、齐国、晋国、秦国、鲁国,也都曾被戎狄搞得很狼狈。而赵国之前历任君主,更是在上面吃了无数次亏,血的教训,无比惨痛。特别是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一辈子都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备三胡,可谓不堪其扰。
所以骑兵的发展,乃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中国的军事理论,发展到了孙武,已经臻于极致;中国的军事制度,发展到了吴起,也已臻于完美;那么到了武灵王手里,中国的军事装备,也到了该彻底改进的时候了,赵武灵王这么多年游历于塞外草原,为的就是这一刻。
然而赵武灵王要训练骑兵,就必须使用马匹,要使用马匹,就必须抛弃中原人的宽袍大袖,改穿“胡人”那种便于骑马射箭的短打扮服饰。
事实上,胡服,只是个手段,骑射,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第二,为了政治需要。
这个需要,是隐藏在军事需要下面的,似乎不容易被人发现,事实上,胡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至关重要,没有它,我们的民族,或许不是如今这个样子。
从现在来看,赵武灵王的政治视角,可谓高瞻远瞩,其实他心里非常明白,以赵国的实力,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胡人尽灭(其实即使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在最强大的时候,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化胡人,也就是所谓“用夏变夷”,最终让中华各族没有畛域之分,华夷共处,夏胡一家。
然而胡人属于游牧文明,华夏属于农耕文明,双方在风俗文化方面大相径庭,想要胡人认同华夏的意识形态,谈何容易。那么怎么办?“胡服”其实是一个好办法——让中原人学习胡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向胡人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之下,将胡人“华夏化”——这一种较为和平的文化征服,最后往往收效要更大,毕竟华夏文化,要高于蛮夷文化,双方融合之下,只有“用夏变夷”,绝无可能“夏变于夷”。
图:铜鎏金龙虎嵌玉龙饰件,赵国邯郸出土
两千年前的赵武灵王,就有如此大智慧,大史见,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当然,这个路途注定是缓慢而曲折的,但是如果不踏出这勇敢的第一步,剩下的路根本没办法走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赵武灵王拥有这个勇气。
我们回过头来看,赵武灵王这勇敢的第一步的确很关键,之后的汉唐,不就是继承了赵武灵王的思想,对胡人“文化怀柔”与“武力征服”双管齐下,从而铸就了我们的巍巍中华么?
图:虎形灶,春秋 太原赵卿墓出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戎狄,朕独爱如一。”这才是“天可汗”应有的气度,老夫子们,醒醒吧!
其实,我觉得当下很多人叫嚣着要复兴“汉服”,有点浪费钱且没有必要。难道日本韩国人穿上源自我国唐代的和服韩服,他们就是中国人了么?难道海外华侨们衣食住行都按照西方的来,他们就不是中国人了么?依我看,一个民族的存在,并不在于穿的是什么衣服,而在于民族认同感,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民族意识形态,那么这就是一个团结而伟大的民族,跟穿汉服还是西服,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说,在传统文化这个大概念里,服饰文化只是细枝末节,真正核心的东西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儒道文化、黄老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中医文化、武侠文化、诗酒文化,乃至书画戏曲茶道美食等文化,都比服饰文化高级多了。
而且就算要复兴汉服,也不应该是像现在这样搞成cosplay的样子,穿个戏服,拍拍照片,搞搞美颜发在朋友圈嗮一下,这就算汉服了?殊为无聊。
总之,中国人不要怕,汉唐的辉煌已经证明中华文明是个非常稳固的农耕文明,它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消融的,所以我们要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让它变得更加富于生机和活力,让它更加负有开拓与进取的精神,而这才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赵国的大臣们对于“胡服”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好好论述一下,到底什么是汉服,什么是胡服?
我们知道,周王朝是个礼教之邦,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密。而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因为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可以让有闲阶级们区别于蝼蚁小民与荒野蛮夷,让他们在心理上就高人一等。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谓华夏,本就是周朝贵族自认“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而取的名字。
既如此,那么华夏贵族就一定拥要有自己独特的冠服制度,即所谓汉服,便拥有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交领右衽。
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谓“被发左衽”,就是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这是蛮夷人的装饰,也就是胡服,长成这样:
而华夏人必须把头发束起来,衣襟向右开(衣领呈y状),也就是这个样子:
胡人左衽,华夏右衽。这是因为,华夏族发现将左衣襟拉于衣装右边并系带较为顺手,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而胡人游牧民族则发现在骑射之时,左衽将右衣襟盖于衣服内侧,不会勾住弓弦,且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而右衽则较容易钩住衣衽。所以汉人骑射永远射不赢胡人,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华夏的礼服里也有左衽的,不过那是丧服,死人才穿的,极其晦气。所以赵国老夫子们才表示死也不穿,其实他们说错了,他们死了还是要穿的。
不过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加之秦汉后民族融合加深,自魏晋以降,华夏族左衽右衽也无所谓了。比如鼎鼎大名的中国邮政标志,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5号墓的《驿吏图》壁画,居然就是左衽:
自宋元以降,有些寺庙里的神像居然也变成了是左衽,
图:宋代东岳庙大齐殿东岳圣母坐像
图:明代双林寺罗汉塑像
图:明代法海寺月盖尊尊者画像
图:明初妇人容像
图:明代张氏夫妇像
图:太平天国宣传画
反之,而渐渐的,那些胡人和蛮夷也无所谓左衽右衽了:
图:西魏俑,国家博物馆藏
图:台北故宫馆藏《元代帝后半身像册》:元世祖忽必烈半身像及元世祖察必皇后半身像
图: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墓主人对坐图
图:清《百苗图》局部
图:《康熙写字像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个特点:上衣下裳
也就是上下连裳,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被体深邃”,故称为“深衣”。上衣袖子一定要宽大,里头能放很多东西,相当于如今的口袋;下裳襟边则一定要齐地,所谓“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这真是多一寸则长,少一寸则短,非得量身定制才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连衣长裙,而且男女都可以通用,只是如此一来,风一吹容易掀起来春光外泄,所以必须用一条衣带系住,平常人打个结就好,贵族却需要用个衣带扣(称为“带钩”)来扣住,它另外一个功用就是挂东西,一般都是玉佩什么的,身份越高挂的玉佩越多,如果挂很多玉佩还能走路不发出声响,那么就说明这个贵族就是个有礼有教养有身份的谦谦君子。而且古代礼制对走路也有严格规定,身份越高的人走路越缓慢,身份越低的人则走路越快速,如果你走路胆敢走的比你领导慢,那你就是找死啊!
图:将文字图形镌刻于带钩圆钮之上者为“带钩印”,如此使用印章也算方便
图:战国时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图:带钩用法
图:西周虢国虢季墓出土的组玉佩
图:身份越高、走得越慢:祭祀中,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可见行动缓慢(1)。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一个(2),士行走时的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3)
所以先秦贵族从小就得跟个模特一样练走路,据说正是赵国邯郸贵族走的最好看,最优雅,最为天下所称道!而且这名声一打开,搞的连燕国人都大老远跑来学艺,结果就变成了“邯郸学步”,被庄子记录下来,为千载所笑!
图:邯郸古迹——学步桥
图:学步桥塑像
赵国保守派的首领、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是一个狂爱汉服,走路也极为优雅的贵族。那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一步两步一步两步美呆啦!而且论地位,论血统,论资深,论风度,他在赵国那都是数一数二,其地位不亚于国际名模。在公子成看来,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出自《礼记》)简直就是居家旅行,出门撩妹的顶级装备。他甚至请画师将自己挂满玉佩优雅走路的姿态画成画像,在坊间流传,展绝世风华。可如今这离经叛道的大侄子国君竟突然提出要胡服,以他为首的赵国名模大臣们,当然是一万个不同意。
当然,这样的“连衣裙”走路时虽漂亮,胯开腿骑马就不可能了,所以胡服都是窄袖短衣跟合裆长裤。其衣长齐膝,袖裤紧窄,腰束皮带;上可骑马打仗,下可耕地放羊,却也很是方便。
第三个特点:冠冕堂皇
既然不能披发左衽,那么长头发就一定要束起来,簪好,用一个高高的帽子盖住。这个高高的帽子就叫做“冠”,而王公贵族的“冠”则要比普通人要高级一些,叫做“冕”。
普通的冠是这样的:
而高级的冕是长这样的:
更高级的冕前面还有珠帘,称为“旒”,天子有十二旒,诸侯则有九旒:
就算是如今,我们俗语中的“戴高帽”、“乌纱帽”,仍然代表着尊崇与权力。看来,冠冕也是华夏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而不是普通的帽子而已。
所以说,冠冕堂皇,可谓华夏君子重之重也。
我们举个例子吧,从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缨被打断,他明知风险,竟停止战斗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竟将帽缨重新扎上,也将自己的小命拱手送给了敌人。也就是说,对于华夏的贵族,为了保住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甚至不惜去死!
而《礼记·王制》中更有此严厉规定: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要胡服,要全国上下穿成胡人一样,这等于抢去了贵族们的所有尊严、抢去了贵族们的心肝宝贝命根子,那他们能答应嘛!答应才怪!而且如果严格按照古代先王制度来办,赵武灵王这可是犯了死罪!
所以,“胡服”表面上只是一场服饰改革,实际上不亚于一场文化革命,它绝不会比让楚国人接受吴起变法、让秦国人接受商鞅变法轻松半点。
所以,就连七雄中受戎狄侵扰最多的燕国与戎狄化程度最高的秦国也都不敢举国胡服,而只是在军队之中稍稍试行而已。而赵武灵王却想要教化全民胡服以实行全民军国主义,还要贵族带头,这步子迈的未免也太大了些。
所以,除了拥有胡人血统的楼缓肥义等人,赵国的高层与公族没有一个想胡服的,而其中最反对的那个人,当然是我们的赵叔叔,国际名模公子成。
公子成郁闷哪,其实他前几天还约了几个赵国公族,一起商量着要写一个提案,让代郡边陲胡化较重的地区全体强制穿着汉服,以推广华夏周礼,不料赵武灵王竟提前搞出这么一招幺蛾子出来,着实让人措手不及。
但事已至此,公子成也有招,那就是称病在家不去上朝,同时也号召全体赵国公族请假不上朝。哈哈,看你赵雍一个光杆司令,怎么实行你的胡服令!
所以赵武灵王和肥义商量,现在只能跑去跟公子成正面对决了,只要搞定了他,其它人就好办多了。俗话说“烈女怕缠郎”,我就是死缠烂打,也要把这块硬骨头,缠成软脚虾来!
于是赵武灵王挑了一个大晚上,特意跑到老叔家去作政治思想工作,说:
“老叔啊你听我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可为了使用之便利乃一致也。地不同而使用有变,事有异而礼制可更改。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方法不必一致;果可以便其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原同礼而教离,何况乃为山谷之便利乎?故进退取舍之变,智者亦不能一致;远近各地之服饰,圣贤亦不能使之相同。这正是穷乡僻壤之风俗却多怪异,学识浅陋之腐儒却多诡辩!今叔父所言者乃世俗之见也!”
公子成听的一愣一愣——说啥,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这是什么狗屁圣贤理论?简直离经叛道至极!还说我是学识浅陋的腐儒,真气死我也——于是装模作样的长叹一口气,摇头晃脑讲起大道理来:
“臣闻中国者,智者贤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异族之所观赴也,戎狄蛮夷之所效法也。今王舍中国文华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远离中国,将何以面对华夏诸族?臣愿国君三思而图之也。”
这意思,就是说中国是礼乐之邦,一向以礼乐来让蛮夷臣服。改穿胡服,违背了先圣的教诲,破坏了中原文化礼仪,有损民族尊严。总之一句话,不穿不穿,就是不穿!
没办法,面对这样的老顽固,赵武灵王只好接着给他灌输先进思想,用国家危亡的大义来使其就范: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此强敌环绕之际,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也,望公叔三思。”
话说到这里,公子成的心里稍稍有些松动了。是啊,如果国家都亡了,那我所有的权力地位也全都没了,那这些国际名模的虚名又有什么意思呢?
图: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陵
赵武灵王见公子成若有所思,知道自己套路对了,于是加把劲劝道:
“先时,中山倚仗齐之强兵,侵暴吾地,掳掠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实耻之。故寡人欲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公叔拘泥于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中山之耻,非先君及寡人之所望也!”
看来,赵武灵王之大计划,非徒在陆军也,而犹在水师。一面广舟楫之利,一面采骑射之长,此其政策之全体也。佩服佩服。
公子成真的好想去睡觉不再听大侄子给他洗脑,然而大侄子的话似乎句句在理,且又把先君提出来压自己,这实在让自己没办法回嘴呀!
赵武灵王见老叔还是不说话,心里一横,想:“这个老顽固,看来我今天就得跟他耗在这里了,不说服他就不睡觉了我!”
“老叔啊……礼法制度,人定之也;时事变,礼法制度亦随之而变。吴越之人断发纹身,错臂左衽,黑齿穿胸,巢居鼻饮,可吴越却以东南小国相继称霸中原,正因其民风古朴强悍、水战便利!观我赵国,强敌环绕,虎狼窥探,而举国之民宽袍大袖,文质彬彬,再若如此,祖宗社稷恐断送于你我之手,所有赵氏子孙,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图:吴越之人断发穿胸(穿胸:就是在炎热的南方,流行制作简单的衣裙,类似今天的T恤。)
图:吴越之人断发纹身
赵武灵王说的很清楚了,衣服说白了还是为了便利,像中原人从事农耕,穿汉服问题不大,吴越人则是航海民族,如果也宽袍大袖、长发飘飘,峨冠博带,出海或水战时万一掉到水里,那么多牵绊那是找死的节奏啊!所以中国人的航海技术与规模才一直落后于西方。
再举个例子。我们中原汉服从没有短袖,那是因为古代没有温室效应,中原地区夏天气候比较凉爽(南方还是比较热的),而不是他们真的比我们耐热。人都要热死了,还管衣服穿什么!
所以,如果吴越人和戎狄人都宽袍大袖,那他们也不要打渔也不要骑马了,更别说与中原大国争雄了,就等着被华夏诸侯踏扁吧!
公子成彻底崩溃了,这个看上去威武粗豪的侄儿,没想到竟然如此擅辩,好,我说不过你,我怕了你了,我投降!!于是他大哭着跪倒在地,说:
“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先君之志,臣敢不听命乎!”
赵武灵王大喜,好个老顽固,终于被我说哭了啊你,寡人的雄辩天下无敌,可是你能招架的?于是他趁热打铁,拿出一套公子成从前打死也不穿的“胡服”,说:“乖,明天穿着它和寡人一起上朝!”
公子成呆如泥塑,脑袋当机成一片雪花,许久无法正常启动。
赵武灵王满意地走了,孤灯下,夜色如冰,公子成捧着那件“御赐胡服”,欲哭无泪,天哪,明天我就要抛弃我的华衣,穿上这件难看死的“丧服”被人笑话了,我的命好苦哇……
公子成此人,是个典型的保守派死硬分子,他虽然表面上装作被赵武灵王说服了,其实心底还是想阻扰这件事儿,只是事以至此,他自己是不能出面了,怎么办,派小弟吧!
如此,赵国四大辩(ming)士(mo)赵文、赵造、周袑、赵俊出马了,他们乃是公子成座下四大高手,均有口若悬河之才,舌璨莲花之能。公子成想,我一个人说不过你,那就派他们四个人一起上。我就不信了,你再能说,一张嘴能斗的过我四张嘴?
况且,四人之中,赵文、赵造、赵俊都是赵氏公族中威望甚重的老爷子,那周袑也是周王室的后人兼周礼权威学者。再怎样,赵武灵王还会给他们几分薄面吧!
所以,面对强势君主赵武灵王,公子成底气还是有一点的。嘿嘿,老家伙们,噪起来吧!
次日清晨,赵国的朝堂上剑拔弩张,凝重的气氛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公子成穿着胡服躲在一角,既羞恼,又尴尬,又紧张,却还有一点小兴奋呢!
他清楚的明白,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就要展开了,朝政的走向,就决于此役。
正这时,殿外突然一阵喧哗,所有人的目光,凝结了。
只见赵武灵王身着劲装,脚踏马靴,胯骑一匹雄骏异常的高头大马,奔驰在邯郸街头,四蹄踏雪,宛如天人。
好帅的人,好帅的马!
这马就是天下闻名的代地之马了,草原上产的骏马,果然不同凡响。
而宝马配上英雄,更是令人神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骑马的名将,赵武灵王的帅气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了。
这才是真正的世间英豪嘛,所有邯郸的少女,今夜恐怕要睡不着觉了。
赵武灵王用事实证明,华服有华服的漂亮,胡服有胡服的潇洒,关键还是要人长的帅。
公子成心中一凛,不好,气势上就首先输了大侄子一截,这一场嘴仗,自己这边儿恐怕要输。
赵武灵王潇洒的下马,震鞭,扬靴,一步步,咚咚的走上台阶,胡帽上的金珰叮叮作响,更添几分威势。
这种新奇的帽子就是赵武灵王改装胡帽而发明的“貂蝉冠”,其顶饰金蝉,前插貂尾,冠帽造型如簸箕,,既时尚又可御寒,骑马打仗最为实用。后来,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也将此冠穿给了他,从此成为赵国定制王冠,与六国皆不同,所以又称"赵惠文冠"。
图:貂蝉冠
赵武灵王站定,二话不说开始宣读“胡服骑射令”,之后,环视群臣,不怒而威。
公子成一使眼色,四大辩士壮着胆子,开始朝赵武灵王轮番轰炸——什么“孔夫子对于披发左衽之兢兢战战尚且言犹在耳。”什么“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也。”什么“管子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什么“孟子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什么“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也。”什么“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乃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也。”——四个老夫子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大道理一个接着一个,简直比《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还厉害。
中国历史上,是从来不缺少这些老顽固老夫子的,他们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所以他们每天都在想:中国人倘能努力再古一点,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可惜时时遇着新潮流新空气激荡着,没有工夫了。这真是世风日下的没了谱哟,搞得满大街都是从洋人那里学来的东西,再这么下去,老祖宗的宝贝都要被丢光了,这怎么得了呢?还是非洲的一些土著人好呵,他们与外界毫无交涉,也不受别民族的影响,还是原始的状态,真不愧所谓“羲皇上人”,但听说他们人口年年减少,现在快要没有了:哎呀呀,这实在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情。
然而他们太小看赵武灵王了,一个立定了决心的雄主,岂是那么容易辩倒的,于是赵武灵王舌战群儒,一番雄辩:
“先王习俗不同,何古之法可效?帝王互不因袭,何古之礼可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代之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由此可见,圣人不同服而王天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仍灭。
故而,违背古制也无可厚非,遵循旧礼也未足称道。若言奇装异服者其志淫巧,则是邹、鲁之人无一奇行也乎?若言礼俗怪异之地百姓轻浮,则是吴、越之地无一秀士也乎?故齐民与旧俗同流,贤者却与变革一道。故谚曰‘以书习御者不能通骡马之性,以古制今者不能明事物之变’。循古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效古法之学,不足以制今。而今三晋之中,惟我赵边胡,而首当其冲,比之秦、燕为更剧。赵不创胡,胡必弱赵。赵之忧患在是,赵之所以盛强亦在是。子皆博学鸿士,竟不明此理也。惜乎哉!惜乎哉!”
四人被赵武灵王一通嘴炮,轰得哑口无言,只得一个个痛哭流涕,拜服在地,纷纷表示明天一定也穿胡服上朝,向君上和公叔(即公子成)看齐。
有时候,历史真的很像一个导演,每到关键时刻,就安排一些小人物出来反衬我们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公子成和他的四大护法都被打败了,大臣们也只好一个个都穿上“难看死”的胡服,心里安慰自己习惯就越好。而百姓们看到当官的一个个都穿成这样,讶异之余,也开始慢慢尝试。整个邯郸,刮起了一阵胡风。
然而,赵国公族中有一个死硬保守派叫赵燕的,唯独就是不肯穿胡服。看来此人不是嘴炮就能搞定的主,赵武灵王只好派个人去给他下最后通牒:
“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汝既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寡人恐汝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赵燕赶紧跪下来求饶:
“前命胡服,施及贱臣,臣失令过期,以为必遭刑罚。然王未侵辱臣而教诲臣,此王之惠也。臣敬请遵循胡服,以示天下。”
总之,最后的阻力总算消除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在赵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就此展开。赵武灵王,注定要名垂千古,历数整段世界历史,拥有如此改革勇气的帝王,唯有中国的赵武灵王、马其顿之亚历山大大帝、俄国之彼得大帝、土耳其之凯末尔与日本之明治帝五人耳。
图:彼得一世塑像
梁启超先生对赵武灵王的超强雄辩和循循善诱也非常钦佩,并认为他这方面比商鞅强多了:
“商鞅为舆论所反对,而以威力屈之;武灵为舆论所反对,而以理势服之。虽其所处地位各不同,而武灵之手段,固高鞅一筹矣。法行自贵近始,此两君所同认也,乃鞅则罚太子而刑师傅,武灵则先施于公叔而礼下之,公叔变而举国皆变,其政略岂不亦远耶。”
图:近代史学家、思想家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梁任公
现在,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赵武灵王的“胡服令”。
首先,全国自上而下,从国君、将军、大夫及其嫡子,乃至边疆戍吏皆强制穿着胡服,然后再向下推广,最终实现全民胡服,这就叫——“上行下效”。梁启超很赞赏这种方法,认为这是中国式的军国主义,很好很强大,他说:“王之变胡服也,凡以为习骑射之地也;以骑射教百姓,所谓举国民皆兵之也。”而且他也认识到赵武灵王的胡服令,并不只是为了便利骑射,也是为了坚定全体百姓强国强兵之决心,并以此与日本明治维新类比:“其必汲汲易胡服也,固以谋骑射之便利,抑亦借此以壹举国之观听而定民志也。日本变法时之易服,亦犹此意而已。”
所以第一,从前长的像连衣裙般的“深衣”不能再穿了,此等穿着虽然闲适,但两袖翩翩围裳裹衣,这个样子穿裙子去骑马,铁定是要摔下来被人笑掉大牙的。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服样式,将上衣改短,袖子改窄,下面穿上有裆的长裤,中间系上皮带,皮带上打有小孔,带头部分装一金属环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比汉服的丝质腰带牢固多了,而且还能将短兵器插在皮袋里配在腰间,可在马上作战时随时抽出来砍人。
第二,从前的丝帛做的低帮布鞋,也就是所谓“履”,也不能再穿了,这样轻便是轻便,然而一骑上马,低低的鞋帮很容易脱落(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马镫),就算是在地上行军,布鞋跑久了也容易坏。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人,穿长筒皮靴,这样既酷又实用,危急时刻还可以当成另类武器,狠狠地踹敌人一脚。
第三,从前的重甲不能再穿了,士兵们一律改穿皮质的轻甲。骑马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机动性,防护力倒是其次,马儿跑的快,被弓弩射中的机会本就不像乘战车那么多。后来蒙古轻骑兵将欧洲重骑兵轻松击败,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赵国文物青铜马,出土于邯郸赵王陵二号陵
第四,从前的中原布帛制的冠冕也不能再戴了,这玩意儿不保暖,打起仗来还容易掉,前面说的那位孔子高徒子路不就是这么死的么?所以将军们得统统戴上“武冠”,又叫“武弁大冠”,这玩意儿用皮革制成,从正面看像是一把口朝下的簸箕,左右有两个护耳。后来有人又喜欢在“武冠”的两侧插上野鸡翎子,野鸡在古代称为“鶡”,鶡性好斗,至死不却,以示武勇之意,所以这种武冠又称“鶡冠”。而士兵们则戴上一种“爪牙帽子”,这玩意儿原来也是用皮做,武灵王改用黑色绫绢做,弄的跟爪牙一样紧紧扣在头上,成本低又不容易掉,还防寒保暖,在北方打仗尤其实用。
图:河南邓县东汉画像砖墓出土戴鹖冠、垂绶、佩剑、执笏武吏像
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鹖冠,只是这野鸡翎有点矬
看来,胡服还是很适合用来打仗的,其延至秦汉,几已呈现出一种常规军服的态势。南北朝以降,文武官员已皆着胡服,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了胡服。到了唐朝,胡服已由军服转为民间常服,乃至女子以穿胡服骑马为時尚。至唐中期贵族,已皆废古人席坐,而为胡人倚坐。另外朝臣侍从,也多弃车而尚骑马。到了宋朝,市民阶层兴起,小袖狭身的短衣胡服已成全民服装,就连理学家朱熹也不禁感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禁穿胡服,恢复唐朝衣冠制度,但这些衣服大多是对襟短衣窄袖,仍然胡服的变种,所以沈括也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到了清代,因为满族女真人是从事渔猎的,他们穿的都是用鱼鳔熬成胶粘合兽皮、鱼皮所制之皮衣,想要布料衣服,还只能和汉人交易,或者去抢;所以清朝的服装深受明末东北汉人影响,是胡服还是汉服已经说不清了。看来,不管多少道学家痛心疾首,也还是无法改变历史的大趋势。所谓正统深衣,到如今也只能存在于cosplay了。
图:唐代贵族女子服饰
图:明代曳撒(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
图:明代对襟短衣
其实说白了,人类社交的一大关键属性就是自(zhuang)恋(bi),也就是所谓优越感,因为按照进化论,这是人类基因本质不断的追求,因为优越才会活下去。所以,你如果破坏了个社交规则,耽误了人家自(zhuang)恋(bi),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服装,就是人类社交中追求优越感的一大极致体现;所以在先秦,贵族需要深衣冠冕玉佩宝剑全套装备,就是为了体现自己对小民和蛮夷的优越感;所以在唐宋,贵族们胡服骑马,为的也是体现自己相对于走路百姓的优越感;所以在民国,贵族们或旗袍礼帽、或西装笔挺,也是为的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而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帆布包,仍是部队大院里出来的优越感;到了今天,有人追求外国名牌,为的是体现自己有钱的优越感;而有人追求复兴汉服,则是为了体现自己有钱有闲又有文化的优(zhuang)越(bi)感。
胡服完了,下一步就是骑射。
换句话说,就是训练骑兵。
骑兵作为赵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选士自然不能草率,赵武灵王规定:
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端的是严苛得紧)。
没办法,在还没有发明马镫的时代,骑兵的骑术必需极其高超才行,所以每个出色的骑兵都是赵国的宝贝,年薪那都是以“百金”来计算,是为“百金之士”。
图:战国 错金银狩猎纹铜镜,河南洛阳金村周王陵出土,现藏于日本永清文库。其铜镜花纹中骑士所戴帽子便是侧插双鶡尾的“鶡冠”,另外,由于当时尚未发明马镫,该骑士乃跪坐在马匹上,其“铲骑”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事实上,在各国还以大批贵族车兵作为军中特权阶层的时候,赵国已经将骑兵捧上了军队的最高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大多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也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比如说后来的赵国名将廉颇、李牧,莫不是如此。
所以梁启超也说:“抑李牧之人格,武灵王之教育所产出也;李牧之功业,武灵王之经营所留贻也。”
这么看,骑兵在赵军之中,似乎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团,地位超然啊。
另外,胡服骑射的改革,同时也促进了赵国经济的发展。由于马匹紧缺,一时间,赵人养马蔚然成风,皮革制品加工、长短刀及弓箭制造等相关产业都成为赵国的新兴产业,而养殖业与牧业更得到了空前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由于国家的肯定和扶持,胡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在赵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也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民族融合一日千里。
图:战国 洛阳金村出土东周王陵银人像,日本细川家收藏,其着衣有明显胡服迹象
据说,赵武灵王为了演练骑兵,还在邯郸城内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丛台”,在这里定期举行阅兵式。丛台之名,源于《汉书》,言其乃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即唐朝颜师古云“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是也,上面还建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古诗又云“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遥想当年,赵武灵王在高台之上一边看美女,一边喝美酒,一边观军威,还真是潇洒风流的紧哪。
图:武灵丛台,今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
丛台逐日竞笙歌,
彩幙连冈策马过。
楼上美人争笑指,
桓桓武士锦衣多。
——(清)史梦兰《全史宫词》
邯郸市内赵丛台,
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
射骑胡服思雄才。
——郭沫若《1961游丛台》
除丛台外,邯郸城中与赵武灵王相关之所尚有插箭岭和附近的铸箭炉。(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冶铁技术雄踞列国之首,邯郸被称为“铁冶都”。)从考古发现来看,赵国的骑兵,当是手持弓弩,腰胯短剑,远则射之,近则劈刺——这样近远距离杀伤力均十分强大,再加上机动性又高,其与车阵与步兵配合作战,则基本上是无敌的。
图:插箭岭位于邯郸市西北的古城西墙附近,赵苑旅游区内。地面夯土台长约百余米,高3至8米。相传这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骑兵的场所。岭内常发现战国时代的铜簇、瓦片、排水槽残片。
有了这么一支强大的步骑车混合兵团,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好好收拾一下中山国了。
于是就在这一年,赵军对中山发动了试探性攻击,赵武灵王亲自率军,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一直打到无穷之门(在今张家口北),登城远望,长歌一笑:“无穷之门,乃先祖教我拓地无穷之远也!千里万里,我必有之!”
稍作休整,赵武灵王又率军穿越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一路招揽三胡骑士,西至黄河饮马,最后登上黄华山顶,凭高远眺,一快披襟!
快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之两年前所建的九门高台,赵武灵王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了。
——胡服骑射其实也是一个手段,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将胡人彪悍的血液融入到赵人的身体之内,创出一支所向无敌的赵国雄师,灭中山,收三胡,吞强秦,继而一统天下,建不世之功。
事实上,赵武灵王的野心,远超当世任何一人,甚或百年之内,唯有始皇能与之比肩。
之后一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又亲自率军攻中山至宁葭(今河北获鹿北),以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又西征林胡,攻取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内蒙古与陕西相交处一带),以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可怜的林胡王一败再败,无奈只得向赵国献马乞和。从此,赵国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良种战马供应基地。
现在问题来了,为何胡人这个老师在了赵武灵王这个小徒弟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答案很简单。第一,胡人不会用弩,只会用弓箭,所以一旦碰上了赵国射程更远火力更密集的弩骑兵,那也只有被狂扁的份儿。第二,赵人的车战之术上承强晋,防御方面也是无敌,如此无论攻守两端,都是无懈可击。第三,胡人的战术素养跟赵人相比,差距也不是一点点,小规模的袭扰他们或许很拿手,一旦爆发大规模的运动战,他们还真不是赵武灵王的对手。
三胡中的林胡,基本上没啥戏了,赵武灵王于是派代相(代郡之相)赵固掌管林胡之地,并开始大规模招募林胡骑士,补充到赵国的骑兵之中,
林胡人虽然强悍,但一向崇拜强者。威武强大的赵武灵王就是他们的最新偶像。且如今能在赵国最有前途的骑兵军官团里一展手脚,岂不快哉!而且赵国兵民和自己礼服相仿,习俗相近,生活也并不会有太大改变,于是纷纷归附赵国。赵国骑兵军团的实力,又一次大增。
然而赵武灵王并不满足于此,不久他又出兵远征到航空距离八百公里外的林胡聚居区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这个草原辽阔,水草丰美的百里沃野上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的骑兵训练基地,名为“骑邑”。
这步子真是迈的太大太快,就连赵武灵王的心腹大将牛翦也忍不住跳出来提意见了,他认为如此大费周章搞骑兵建设没有必要而且很浪费钱,他说:“国有固法,兵有常经,变法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破卒散兵以奉骑射, 是变法而弃经也。臣恐攻获之利,不如其所失之费也。”
赵武灵王又开始循循善诱:“昔者先君襄主时我之国境与代接壤,于是在其地筑城,名曰无穷之门,以期待后人拓土开疆至无穷之远也。今重甲长戈,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震远。今子以国之故法,而乱寡人之大业,此非子所知也。”
牛赞听了,佩服的五体投地,赶紧跪下献上自己的膝盖:“吾王圣明,臣敢不听令乎?”
赵武灵王大喜,立刻任命牛翦为原阳骑邑训练基地总司令,负责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军团,这就是日后威震天下、鼎鼎大名的“百金铁骑”了。——从此,赵国的军事力量,开始一点一点的朝变态之强发展。战国后期秦军够牛了吧,然而据史籍统计,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军与秦军的交手记录是5局2败3胜,虽国力远逊之,战斗力竟是还要高上一筹;匈奴够强了吧,李牧数万铁骑打得他们满地找牙。所以梁启超认为,赵国的“百金铁骑”甚至可与希腊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比肌肉:“观于武灵王时代之赵国,虽泰西之斯巴达,何以尚之?”
也许有的人会有疑问,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中东印度等文明古国,乃至日韩英俄等经济强国都很重视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我巍巍大汉似乎并不太在乎这些东西,到底原因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来也很疑惑,但写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这个关键,就是每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自信程度不同。
所以我们发现,特别重视自己民族服装的,要么是民族结构单一,要么是民族创立时间尚短,所以缺乏民族融合的这段历史过程,并且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也不够,所以要极力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甚至不惜抢夺别国的文化习俗,这就有些可笑思密达了。
从明清到现代,我中华经历了从“文化自负”到“文化自卑”又重归“文化自信”这一条路,现如今的结果其实很好,大家无需痛心疾首。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现如今只有两个国家的人不太重视自己的民族服装。
一个是兼容并蓄、悠远博大的中国;一个是多族混居、崇尚自由的美国。
两个都是泱泱大国。
读者须知
1.不要再一遍一遍的问我写到哪儿啦!八年前我告诉大家,我会花八年的时间将中国三千年战争史中三百余位名将全部写光光,大家都觉得我是疯子,结果八年我坚持下来了,然而进度却远远未能让人满意,我只能告诉大家现在快些到隋唐了。后来有人说不然给你十八年吧,我现在想说,这玩意儿太难写了,海量的资料,宏大的篇幅,病魔的纠缠,其中的艰辛与痛苦实在难与外人道。现在我只愿这辈子能写完就不错了。如果这辈子都未能大功告成,我也许会在诸位将粉中挑选一位来继承我的遗志吧!
2.想要找我买书的朋友,《烈烈先秦》因出版太久市面上已基本买不到,我通过出版商那里还能弄来一点库存,卖完也就没了,其他只有等以后是否有机会再版了。《伤心楚汉》网上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买,不要来找我。《天下强汉》合同里的最后出版期限是明年一月份,至于到底何时能出版,也不是我能控制的了的,编辑说大概再一两个月吧,权且一信。
3.公众号的内容是《千古名将英雄梦》系列和《笑谈春秋谁霸唱》系列的图文版,我会保证每天都有更新。码字辛苦,寻图不易,排版麻烦,念我辛劳,大家可随手转发朋友圈,即是施惠于我。其余公众号与自媒体则谢绝转载,否则我必撕逼到底!
,
4.大家的水管不要堵住,都来做我的自来水吧!
5.我的读者必须三观正。三观不正的,看完我的文字,我希望你三观变正,如果看完了你的三观还没正,那至少希望你的三围正,如果连你的三围都不正,请你离开。
6.上了我的船,就是我的人,我的人叫将粉,将粉们都叫我盟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给我从正面上,重重地长按下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三千年战争史三百名将大榜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